支部书记讲党课:坚持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docx

免费试读

支部书记讲党课:坚持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作出战略部署,提出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当前,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对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准确把握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意义,严实工作举措,切实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意义

(一)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路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领导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通过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格局,基层党组织成为凝聚共识、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的核心枢纽。这种制度优势有效破解了传统治理中资源分散、权责不清的难题,将党的政治引领力转化为社会治理的向心力,确保基层治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基层党组织通过网格化管理、党员先锋岗等机制,推动治理资源下沉至社区、村居等末梢单元。在疫情防控、旧城改造等实践中,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搭建协商议事平台,使政策制定更贴近民生需求,矛盾调解更具温度。这种“红色引擎”驱动下的治理模式,既增强了政策执行的穿透力,又通过“党建+数字化”手段实现了精准化服务,显著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三)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更注重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完善“双报到”“党员联户”等制度,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生态。这种治理模式不仅强化了基层政权建设,更培育了居民自治能力,使党的群众路线在基层焕发新活力。特别是在乡村振兴、社区更新等领域,党建引领下的治理创新正在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样本,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实践范本,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活力。

二、深化认识,准确把握基层治理面临的新形势

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新兴领域迅速发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社会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展现新担当新作为。”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表现在诸多方面:一是人口结构老龄化。截至2024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亿人,占总人口比例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二是家庭结构小型化。平均家庭户规模不断下降,单个家庭人口从2000年的3.46人降至2020年的2.62人。三是就业结构多元化。随着平台经济的发展,快递、外卖、网约车、直播电商等从业人员越来越多。根据调查结果,新就业群体总量达8400万人,覆盖生产生活各领域各层次。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在平台注册的网约配送员约1200万人,快递员约320万人,交通运输部核发相关驾驶员从业资格证的网约车司机达700余万人、长途货运司机达1400余万人。这些职业就业方式灵活,人员流动性强。四是群体结构复杂化。新的职业和就业群体不断出现,如新媒体从业人员、宠物训导师、养老规划师、陪诊师、健康管理师、农业经理人等,从业人员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五是社区结构多样化。城市社区类型更加复杂多样,除了老旧小区、动迁安置房小区、商品房小区之外,随着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力度加大,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型居住社区,如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青年人才公寓等。这些社会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也给基层治理带来了新挑战。从治理空间来看,不仅是城乡社区,还包括楼宇空间、街区空间和新型居住空间等。从服务对象来看,不仅是居(村)民,还包括新就业群体,面对多样化的需求,需要采用“大数据+铁脚板”的工作方式,提供精准服务。

三、严实举措,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树牢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一方面,可以聚焦党建引领物业治理,进一步加强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的党建工作;另一方面,聚焦新兴领域党建工作,以“小个专”和新就业群体为重点,持续推进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二)推动服务精准化。不断健全“一网通办”平台,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方便群众办事。建设家门口的社区养老服务站和托幼机构,针对“一老一小”个性化需求提供精准服务。建设全龄友好社区和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培育专业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服务。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优势,专业的事情由专业的人来做,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的供需匹配性。

(三)加强治理精细化。在数字时代,要通过对市民服务热线的大数据分析,研判基层治理中的高频共性问题和基层社会运行规律。通过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推进“多格合一”,有效整合多方力量,健全协同治理机制,提高基层治理效能。同时,积极推进智慧社区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基层治理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

(四)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探索“三所联动”(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和律师事务所三方协同)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通过打造党委统筹、“三所联动”、多主体参与的“1+3+N”一站式化解平台,使矛盾纠纷在基层就地化解,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五)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社区听证会、协调会和评议会制度,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围绕社区公共议题和公共事务,开展民主协商,寻求最大公约数,构建社区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提高基层治理效能。


此文章为免费素材,可以免费观看全文,电子版0.01元购买即可下载

浏览量:${art_info.hits_amount}
评论:${art_info.comment_amount}
点赞:${art_info.praise_amount}
收藏:${art_info.collection_amount}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