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把牢“四个”着力点 推进作风建设再深化.docx

免费试读

党课讲稿:把牢“四个”着力点 推进作风建设再深化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是对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作风建设作出的再动员再部署,对于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意义。作为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这次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持续深化对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领会把握,筑牢作风建设思想根基,让学习教育“入脑”更“入心”,确保“学有质量”。今天,我以“把牢‘四个’着力点,推进作风建设再深化”为主题,从以下三个方面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

一、要充分认识作风建设的重要性

(一)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体现着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是秉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着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同时也决定着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党风、党纪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党性是根本,党风是表现,党纪是保障。重视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就是在改进党的作风中保持和维护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是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中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就是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对于我们党来说,党的作风,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与人心向背的晴雨表。是不是重视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党的作风问题,是衡量每一位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对党和人民忠诚的一把重要的尺子。

(二)重视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作风不仅是党的形象,好的党风还是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极为重要的软实力、硬条件。党的百年奋斗史一再证明,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我们党就能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就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就能不断成就新的辉煌。大量事实同样证明,党的作风决定我们事业的兴衰成败,一个地方的工作,成在干部作风,败也在干部作风;一个地方的事业,兴在干部作风,衰也在干部作风。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从土地革命时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整风;从党的七大提出的“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到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从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四个大兴”,即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再到201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我们党始终秉持“不正之风离我们越远,群众就会离我们越近”,始终在改进作风问题上坚持不能退、退不得,始终在作风建设上保持常抓的韧劲、长抓的耐心,在坚持中见常态,向制度建设要长效。

(三)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党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我们党就有失去民心、丧失政权的危险。因此,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长期执政,党内形形色色的作风问题越是突出,我们就越要重视和加强作风教育和作风建设,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来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进而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二、要靶向发力纠治不良习气

(一)有的享乐思想严重。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通过“改进调查研究”“厉行勤俭节约”“规范出访活动”等破除特权思维,为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提供了基本遵循。然而,也有少数党员干部迷失在了“权力的幻觉”中。有的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艰苦奋斗是“自找苦吃”、已经过时了;有的热衷于吃吃喝喝,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中逐渐丢掉初心、迷失自我;有的错把职务晋升视作“游戏通关”,热衷“打招呼”“递条子”,搞权钱交易;有的作风霸道、虚荣心膨胀,下基层也要车接车送、前呼后拥……面对“围猎”与“被围猎”的复杂博弈,每位党员干部要擦亮眼睛,时刻自省,深刻认识到人民给予的权力越多、职位越高,责任就越大,就越应该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

(二)有的群众观念弱化。干部职位有高低之别,但人民公仆的政治底色无深浅之分。中央八项规定明确提出,党员干部要“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众座谈,多同干部谈心,多商量讨论,多解剖典型”,这与我们党反复强调的增强宗旨意识,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然而,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来看,一些党员干部“官本位”意识浓厚,把“打官腔、唱官调、亮官牌、施官威”当作履职常态。他们与群众坐不到一起、说不到一起、想不到一起,必然使调查研究沦为形式过场,让勤俭节约止于账面数字,最终在干群间浇筑出一道无形的“隔心墙”。每位党员干部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想问题办事情,多考虑人民群众的实情难处,勇于直面矛盾,破解顽瘴痼疾。要用好中央八项规定这把破除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利剑,多听群众“家常事”,多帮群众“挠头事”,用“走田埂”代替“听汇报”,用“灶台炕头问冷暖”解民忧、纾民困;要放下“官架子”,跟群众“平起平坐”,在思想上、感情上、行动上始终将人民置于心中最高位置,把“官升”看小,把“民生”看大,真正实现与群众骨肉情深、鱼水难分。

(三)有的纪律意识淡漠。共产党人特有的利益观,就是把“公”字刻在心头,自觉为党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然而,从查处和通报的一些典型案例看,有的党员干部以“人情往来”模糊纪律红线,有的把“精简会议”曲解为逃避监督的手段,等等。这些行为不仅背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更暴露出个别党员干部利益观严重错位的深层问题。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把精力投在工作中、把追求放在事业上,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在各种利益诱惑面前保持强大定力,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

三、要把牢“四个”着力点,推进作风建设再深化

(一)要在“学”上着力,筑牢作风建设政治根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党的长期执政,党内涌现出形形色色的作风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加强作风教育和作风建设,实字当头,在立根固本上下功夫。我们党员干部需要充分认识开展学习教育的重要性,以集中教育为契机,坚持以学正风、以学促行,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一条一条严格对标对表,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通过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筑牢党的作风建设的政治根基。

(二)要在“严”着力,铲除作风建设顽瘴痼疾。要深化对作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深刻把握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变化特点,提升抓作风建设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当前,风腐交织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不正之风滋生掩藏腐败,腐败行为助长加剧不正之风,甚至催生新的作风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持续筑牢中央八项规定堤坝,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铁规矩、硬杠杠,持续狠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重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格防范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要坚持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以“同查”严惩风腐交织问题,以“同治”铲除风腐共性根源,以“查”“治”贯通阻断风腐演变,着力推动正风反腐一体深化。此外,鉴于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必须抓常、抓细、抓长,特别是坚持制度指引,构建党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三)要在“干”上着力,开创作风建设良好局面。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严守党的纪律和干事创业是内在统一的。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目的是推动党风政风持续向好,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作风转变促进实干担当。强化作风建设应以担当作为为重要指向,以好作风好形象推动形成狠抓落实的良好局面,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合力推动改革攻坚、促进高质量发展。同时,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实事求是、毋枉毋纵,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把从严管理监督和鼓励担当作为统一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遵规守纪中保持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勇气和担当。

(四)要在“效”上着力,强化作风建设价值意蕴。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党员、干部在工作生活中的作风实不实,群众心里有杆秤,最能有直观深切的感受。强调:“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工作作风上的问题从来不是小事,“四风”问题更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如果不及时纠正不良之风,便会有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对于强化作风建设,群众最担心的是“一阵风”“雨过地皮湿”,最盼望的是形成常态、常抓不懈。因此,要坚持人民立场,不断整治群众身边的作风问题、腐败问题,让人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满足感,以优良作风树立形象、赢得民心。要健全常态长效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相关制度,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不断把制度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

 


此文章为免费素材,可以免费观看全文,电子版0.01元购买即可下载

浏览量:${art_info.hits_amount}
评论:${art_info.comment_amount}
点赞:${art_info.praise_amount}
收藏:${art_info.collection_amount}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