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青团县委2025年全体团员干部会议上的党课讲稿:用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docx
xb
2025-08-15
334
0
在共青团县委2025年全体团员干部会议上的党课讲稿:用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召开全体团员干部会议,既是总结上半年工作、部署下半年任务的“诸葛亮会”,更是一场以“团结奋斗”为主题的“思想充电课”。坐在台下,看着大家胸前的团徽在会场灯光下闪着温暖的光,我忽然想起上个月到乡镇调研时,在XX村青年创业园遇到的场景——28岁的返乡青年王强蹲在大棚里给草莓苗打杈,身边围着七八个同样晒得黝黑的“95后”伙伴,有人递来矿泉水,有人举着手机查种植教程,还有人大声喊:“强子,咱这批草莓要是能打进县城超市,咱村留守妇女的就业岗位又能多十个!”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团结奋斗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大棚里沾着泥土的讨论声,是加班时共享的一碗泡面,是遇到困难时那句“我陪你一起扛”的热乎承诺。
作为党的青年工作的忠实执行者,我们必须回答一个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共青团如何带领广大青年用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我想,答案就藏在我们走过的路里、扎在青年的心坎里、融在时代的浪潮里。
一、团结奋斗是刻进共青团血脉的精神基因
翻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使命赫然在目。这不是偶然的表述,而是百年团史用鲜血、汗水与智慧写就的精神密码。
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园召开。当时的会场简陋到没有像样的座椅,25名代表挤在临时搭建的竹棚里,却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宣言:“我们相信,将来必有一个统一而强固的中华民族出现于世界!”从那时起,“团结”就成了共青团最鲜明的底色。土地革命时期,青年赤卫队队员用血肉之躯筑起“红色壁垒”,在反“围剿”战斗中,他们把最后一口粮塞给战友,把最后一块布留给伤员;抗日战争时期,“青年救国会”的成员翻山越岭传递情报,在敌人的封锁线上架起“青春桥梁”;解放战争时期,“青年突击队”的旗帜插遍东北、华北的工地,“青年号”机车昼夜奔驰在运输线上,用速度为新中国奠基。
进入新时代,这种精神基因愈发璀璨。2020年武汉抗疫最吃紧的时候,全国有1.2万名“90后”“00后”团员主动请战,他们穿上防护服化身“大白”,在隔离病房里连续工作12小时,护目镜上的雾气模糊了视线,却在防护服上写下“我是党员我先上”“团结就是力量”;2023年京津冀抗洪抢险期间,山西、内蒙古的青年救援队星夜兼程驰援涿州,年轻的消防员背着老人趟过齐腰深的积水,大学生志愿者在安置点支起“临时课堂”,给孩子们辅导作业;就在上个月,我们县“青马工程”学员组建的“助农直播团”帮XX镇滞销的高山脆李卖出8万单,主播小吴在直播间说:“咱青年就得拧成一股绳,让老乡的钱袋子鼓起来!”
这些跨越时空的场景告诉我们:团结奋斗不是口号,而是共青团从成立之日起就融入DNA的精神品格。它体现在革命年代“把活着的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的奉献里,在建设时期“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拼劲里,更生长在新时代青年“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里。
二、团结奋斗是回应时代之问的实践密码
今年6月,我们在全县开展了“青年需求大调研”,回收有效问卷3200余份。数据里有几个“扎心”的发现:35%的农村青年反映“技能培训不够,想学电商却找不到靠谱课程”;28%的职场青年坦言“工作压力大,渴望有个能倾诉的‘青年之家’”;19%的返乡创业青年提到“融资难、政策落地慢,有时候感觉孤军奋战”。这些数字背后,是青年真实的困惑与期待。
说:“青年在哪里,团的工作就要到哪里;青年有什么需求,团的组织就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团结奋斗不是空洞的号召,而是要聚焦青年的“急难愁盼”,把分散的力量聚起来,把零散的需求串起来,让青年在参与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团”的力量。
第一,要在“共学”中筑牢思想根基,让团结奋斗有“根”可依。 思想上的团结是最根本的团结。去年以来,我们创新开展“青年夜校·微党课”活动,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产业园区职工之家、农村文化礼堂开设流动课堂,邀请老党员讲红色故事、企业家讲奋斗经历、青年典型讲成长感悟。记得在XX社区的第一堂课上,82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张爷爷颤抖着拿出珍藏的军功章,说:“当年我们连120人上战场,最后只剩7个活着回来。你们现在条件这么好,更要团结一心,把国家建设得更强大!”台下的95后白领小周红着眼眶说:“以前总觉得‘奋斗’离自己很远,今天才明白,把本职工作做好,就是对团结奋斗最好的诠释。”这样的场景,让我们更加坚信:只要用青年听得懂的语言、看得见的故事讲透道理,思想上的共鸣就能转化为行动上的团结。
第二,要在“共干”中搭建干事平台,让团结奋斗有“力”可发。 青年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发展潜力,但个体的力量终究有限。我们探索建立“青年联盟”机制,根据不同领域青年的特长组建“产业链服务团”“社会治理观察团”“文化传承轻骑兵”。比如,在XX高新区,由23名青年工程师组成的“技术攻关小组”,仅用3个月就解决了新能源电池散热难题,为企业节约成本200余万元;在XX古镇,15名返乡青年组建“非遗活化团队”,把传统扎染工艺与现代服饰设计结合,产品上线3个月销售额突破50万元。这些案例证明:当团组织成为青年“有事好商量、有难一起扛”的平台,青春的动能就会被充分释放。
第三,要在“共享”中传递温暖关怀,让团结奋斗有“情”可依。 团干部不是“官”,而是青年的“贴心人”。我们建立了“1+N”结对帮扶机制,每名团县委班子成员联系5名困难青年,每名乡镇团干部联系10名重点青年,定期走访、动态跟踪。今年春节前,我们得知留守儿童小蕊因父母在外打工,过年没人陪伴,立即组织“代理家长”团队,带着她贴春联、包饺子、看春晚。小蕊在日记里写道:“原来大人的‘忙’不是借口,只要愿意花时间,就能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这样的小事,恰恰是团结奋斗最温暖的注脚——它不仅是干大事的豪情,更是对每个青年个体需求的用心回应。
三、团结奋斗是书写青春答卷的行动纲领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也是我县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关键一年。从“打造百亿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到“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到“优化营商环境”,每一项任务都需要青年挺膺担当,每一场硬仗都需要团结奋斗。
要在服务大局中当“先锋队”。 我们正联合县人社局、农业农村局开展“青春助农”行动,组织100名青年电商达人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户打造“一村一品”电商品牌;与县科工局共建“青年科创实验室”,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参与“卡脖子”技术攻关。前几天,我去XX农业合作社调研,看到青年技术员小李正带着团队调试智能灌溉系统,他说:“以前总觉得搞农业没前途,现在县里支持我们搞智慧农业,我觉得这就是属于我们的‘战场’!”这就是团结奋斗的魅力——当个人理想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青春的价值就会得到最大彰显。
要在基层治理中当“生力军”。 基层是青年成长的“沃土”,也是团结奋斗的“考场”。我们推广“青年议事会”制度,在全县21个社区、132个行政村建立青年参与基层治理的平台。XX社区的“青年议事厅”里,年轻人围绕“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社区广场舞噪音管理”等问题展开讨论,提出的“错峰使用广场”“电梯费用分摊方案”等建议被社区采纳,居民满意度从78%提升到92%。这启示我们:青年不是基层治理的“旁观者”,而是“主人翁”,只要给他们搭平台、赋权责,他们就能用新思维解决老问题,用新方法打开新局面。
要在急难险重中当“顶梁柱”。 今年入夏以来,我县遭遇持续强降雨,XX镇、XX乡发生严重内涝。关键时刻,团县委迅速组建“青年突击队”,200余名团员青年主动报名,有的在积水路段疏导交通,有的为转移群众搬运物资,有的在安置点照顾老人孩子。突击队队长、刚满24岁的消防员小赵连续奋战36小时,累得瘫坐在台阶上,却笑着说:“我多扛一袋米,老乡就少一分困难;我多跑一步路,群众就多一分安全。”这就是共青团的“战斗作风”——越是风高浪急,越要站得出来;越是关键时刻,越要顶得上去。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团结奋斗史;从“唤起工农千百万”到“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共青团百年征程的每一步都镌刻着团结奋斗的印记。今天,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团结奋斗——不是为了某个人的成功,而是为了让更多青年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不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是为了让“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照进现实;不是为了短期目标,而是为了创造一个“人人皆可出彩、个个都能奋斗”的美好未来。
最后,我想用一位基层团干部的话与大家共勉:“团结奋斗不是抽象的概念,是你递给加班同事的一杯热咖啡,是他帮你解决群众矛盾时的那句‘我支持你’,是我们一起为村里争取到的那笔扶持资金,是孩子们看到我们时眼里的光。”愿我们都能成为团结奋斗的“播种者”,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青年的“幸福指数”,用今天的“奋斗足迹”铺就明天的“美好画卷”!
此文章为免费素材,可以免费观看全文,电子版0.01元购买即可下载
用户评论:
- 暂无数据

公文无忧公众号

联系客服
发表评论: